当前位置: 首页>龙江要闻>要闻动态

中共黑龙江省委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快建设幸福龙江的意见

日期:2024-08-05 07:34 来源:黑龙江日报

字号:

中共黑龙江省委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

关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快建设幸福龙江的意见

(2024年7月17日)

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为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提升全省人民幸福指数,加快建设幸福龙江,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黑龙江期间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及省委十三届历次全会精神,把人民幸福安康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至上、坚持共建共享、坚持改革创新、坚持系统观念,集聚资源要素,形成强大合力,用心用情办好民生实事,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实现质的跃升,使龙江百姓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到2026年,全省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取得新突破,人民生活品质持续改善,民生福祉再上新水平。全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万元,工业增加值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3%以上,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1800亿斤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9%以内,高校毕业生留省就业比例达到50%以上,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9%以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7%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0%;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9.57岁,城市街道范围具备综合功能的养老服务机构覆盖率达到60%以上,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达到4.5个,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城乡低保保障水平稳步提高;完成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升级,具备条件的高层住宅全部实现管道燃气开通,95%以上村庄达到干净整洁有序,乡镇和建制村通畅率达到100%,较大人口规模自然村通硬化路率达到90%以上,全省细颗粒物平均浓度达到26.5微克/立方米以下,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稳定在100%,森林覆盖率达到45.31%,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到2030年,以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取得重要突破。全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持续稳定增长,工业增加值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5%以上,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2000亿斤以上,高校毕业生留省就业比例达到54%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持续下降,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和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83%以上,人均预期寿命比2026年增加0.27岁左右,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步提升,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森林覆盖率比2026年提高0.36个百分点以上,幸福龙江建设取得实质性更大进展。到2035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再上新台阶,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明显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社会保持长期稳定,基本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安全体系和能力全面加强,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

二、推动高质量振兴发展,打牢人民群众更幸福的物质基础

(一)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夯实共同富裕根基。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振兴,加快构建质量优先、多点支撑、多业并举、多元发展的“4567”现代化产业体系,优化重塑产业发展新格局。建好建强重型装备生产制造基地、重要能源及原材料基地,建设战略备份基地,加快传统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迭代升级产业标准,增强高质量发展动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以经济发展支撑百姓富足。统筹推进驻省央企、地方国企、民企高质量发展。发挥产业政策引导效能,促进财政收入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实现兴产业、壮企业、强财政、惠民生。

(二)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推动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全面对接,探索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距、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大力发展科技农业、绿色农业、质量农业、品牌农业,集成推广良田、良种、良机、良法,优先把黑土地、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深入实施千万吨粮食增产计划,建好建强国家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打造国际先进的农作物生物育种平台,建设崖州湾国家实验室东北区域基地。推动农产品精深加工高质量发展,培育“黑土优品”、“九珍十八品”等具有竞争力的高品质农产品品牌,扩大农业效益分享面。

(三)深化改革开放激发振兴发展活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谋划和推进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深化商事制度改革,保障各类经营主体公平竞争。坚持服务国家对外开放战略,用好用足自贸区、综合保税区等开放平台优惠政策,高质量规划建设黑瞎子岛中俄国际合作示范区。提升大宗商品落地加工能力,推动“买全俄卖全国、买全国卖全俄”,打造向北开放新高地。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国家重大战略对接,深化龙粤对口合作,引进更多优质企业和项目落户黑龙江。

(四)加快把绿水青山和冰天雪地转化为金山银山。坚持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保护森林、江河、湖泊、湿地、冰雪等原生态资源,筑牢祖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推进森林“水库、钱库、粮库、碳库”一体联动,把绿色资源转化为绿色生产力。充分挖掘丰富的冰雪资源和文化底蕴,打造世界级冰雪旅游度假胜地和冰雪经济高地。建设全国夏季避暑旅游引领区、中俄文旅交流合作示范区、中国生态康养旅游体验区,使文旅产业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拉动力。

(五)推动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提档升级。优化城市道路网络功能和级配结构,打通“断头路”,提高建成区路网密度,加快公共停车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城镇供热老旧管网改造,实施智能供暖示范项目建设。持续推进“气化龙江”,加快城市燃气管网建设,全面开展燃气老化管网改造,推进高层住宅燃气管道新建项目。改善通信服务质量,提升重点场景5G覆盖水平,实现城市、县城、乡镇、景区、主要道路连续覆盖。实施农村公路建设三年行动,深化“四好农村路”示范创建,推进自然村(组)通硬化路、乡镇节点通三级及以上公路、建制村通双车道硬化路。完善农村供水工程体系,提升农村供水服务和保障水平。实施农村电网巩固提升工程,提高农村配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水平。

三、推进高水平充分就业,拓展人民群众更丰实的收入来源

(六)完善公共制度优服务。提升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效能,推动城乡劳动者在就业地平等享受公共就业服务。推动传统就业服务向现代人力资源服务升级。优化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政策,促进企业吸纳、创业引领、见习锻炼等社会化渠道协同发力。实施帮扶产业提升、消费帮扶助农增收行动,用好以工代赈项目,实现返乡创业、外出务工、就近就业多轮驱动,稳定农民工特别是脱贫人口务工规模。加强对就业困难群体的帮扶,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扎实做好退役军人、妇女等群体就业工作。实施“技能龙江”行动,紧扣产业振兴发展重点领域开展技能人才专项培育。

(七)提升产业能级扩就业。转型升级传统产业稳住就业基本盘,深入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推动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开展千企技改、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行动,深化产业项目建设年活动,在产业升级中推动就业提质。培育新兴产业开辟就业新领域,打造数字经济、生物经济、冰雪经济、创意设计等经济发展新引擎,形成高端就业群。利用新模式、新业态催生新岗位,落实民营经济支持举措,推动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落地,加快“双稳基金”担保贷款投放,发展特色文旅、网络零售、即时配送等行业,挖掘、培育新的职业序列。

(八)激发创新活力带创业。促进央地融合发展,提高地方配套能力,加强市场主体引进培育,打造制造业产业集群,引领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建设哈尔滨工业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等成果转化综合服务载体平台,促进成果转化落地生成新企业,构建环大学大院大所创新创业生态圈,打造产学研深度融合、各类创新要素全面互动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完善创业带动就业保障制度,打造“六最”营商品牌,扩展创业融资渠道,优化全链条创业服务网络。举办“中国创翼”创业创新大赛黑龙江省选拔赛、“创青春”大赛等活动,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

(九)拓宽增收渠道助富民。实施中等收入群体倍增行动,激发技能人才、科研人员、小微创业者等重点群体增收潜力。完善落实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正常增长机制、艰苦边远地区津贴、乡镇工作补贴等政策。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培育黑河市、抚远市等50万人口级别城市,扩大兴边富民中心城镇试点范围,发展边境特色产业,完善边民补贴机制,促进边境地区聚人兴业。做强县域经济,建设特色化专业化产业园区,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做好“土特产”文章,促进农民富裕富足。

(十)调节收入分配促公平。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落实税费优惠政策,优化分配结构,合理调节收入差距。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坚持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应保尽保,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保障服务,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协同的多元化服务格局。充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倡导“善行龙江”,建立有利于慈善组织持续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畅通社会各方面参与慈善和社会救助的渠道,鼓励爱心企业家回馈父老乡亲,落实公益性捐赠税收优惠政策,完善慈善褒奖制度。

四、保障高素质人口发展,办好人民群众更满意的现代教育

(十一)提升教育质量评估监测水平。以促进学生成长与国家选才有机统一为目标,逐步完善考试招生制度。依托黑龙江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平台及初高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系统分析学生全面发展情况。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建立更加完善的职业院校分类考试招生制度和研究生考试招生制度。推动省内高等学校、职业院校针对关键环节制定指导性规范,鼓励市(地)制定本地区基础教育各学段教育教学指导性规范,全面完善人才培养质量反馈评估监测体系。

(十二)提升学前教育普及普惠水平。统筹考虑出生人口变化和城镇化发展趋势,在城镇新增人口集中区持续配套新建、改扩建一批幼儿园,改善幼儿园办学条件,增加优质学前教育学位供给。开展全省幼儿园分类管理和评估,建设甘南县国家级完善普惠性学前教育保障机制实验区及32个省级实验区试点,提升保育保教质量。完善普惠保障机制,加大对普惠性民办园的扶持力度,健全学前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合理确定公办幼儿园收费标准,提高普惠性优质学前教育资源覆盖率。

(十三)提升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水平。优化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在城镇新建居住区规划建设配套学校,改造老城区和人口密集区配套学校,统筹区域学位供给。推进集团化办学,建立优质义务教育学校与薄弱学校共建机制,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网上共享。加快建设牡丹江市、哈尔滨市南岗区国家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区和哈尔滨市道里区等14个省级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区,推进佳木斯市第五中学校等国家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校和哈尔滨市继红小学校等省级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校建设,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巩固提升义务教育质量。

(十四)提升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水平。引导普通高中找准定位、凝练特色、错位发展,逐步形成科技、人文、艺体等特色鲜明的多样化普通高中办学格局,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实施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落实普通高中改造计划和教育基础薄弱县普通高中建设项目,扩大优质普通高中数量。推动黑龙江省实验中学建设“英才计划中学培养基地”,强化高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建立健全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院校、高等职业院校合作机制,确保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程度稳定在全国上游水平。

(十五)提升职业教育特色发展水平。服务黑龙江特色优势产业体系深化改革,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技融汇。深化中高职“3+2”、高职本科“3+2”等长学制培养模式改革,“一市一策”开展职普融通试验班或综合高中建设试点。依托佳木斯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哈大齐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重点打造3个市域产教联合体,在高端智能农机装备、航空器制造等领域建设一批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大力发展技工教育,做强政校企技能人才培养联盟。着力培养卓越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造就一批“大国工匠”。在边境城市布局职业院校或应用型本科校区。

(十六)提升高等教育创新发展水平。以服务我省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为目标,强化黑龙江特色学科专业,加强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推动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和跨学科研究。健全就业与招生、培养联动机制,从源头上破解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实施“振兴龙江”强基固边专项定向就业招生计划。持续扩大我省高等教育资源传统优势,加快推进省“双一流”建设,推动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等高水平大学和一批优势特色学科进入世界和国内一流行列。

五、配置高能级医疗资源,供给人民群众更优质的健康服务

(十七)增强优质医疗卫生服务供给能力。以临床专科建设、科技创新、服务模式创新、信息化支撑等为引领,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提升医疗服务质效,建立健全分时段预约诊疗和检查检验集中预约服务,推动三级医院日间手术等服务常态化、制度化。加快黑龙江省医院、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等智慧医院建设,全面推广门诊一站式服务中心建设,加大智能化设备投入力度,开展移动支付、床旁结算、就诊提醒、结果查询等服务,提升患者全流程就医体验。

(十八)增强优质医疗资源均衡扩容能力。引入国家顶级医疗资源,针对呼吸、儿科、肿瘤疾病等转外就医率高的病种,在2026年年底前合作建成3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聚焦重点病种和专科,充分发挥4个省级区域医疗中心优质医疗资源共享效益,促进医疗资源均衡化配置。系统重塑医疗卫生体系,整合优化医疗卫生资源,加快建设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和城市医联体,推进以城带乡、以乡带村和县乡一体,探索将符合条件的村卫生所纳入医保定点机构,保障乡镇药品供给,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

(十九)增强公共卫生防护安全能力。依托黑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国家区域公共卫生中心和省级P3实验室。加快建设国家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和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健全以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为骨干、各类医疗机构为依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网底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将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打造成为国家重大传染病防治基地,扩充重症救治床位,强化重大传染病综合救治能力。稳步推进哈尔滨市“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应急物资转运保障能力,满足“平转急”和“急转平”双向转换需求。

(二十)增强现代医疗创新服务能力。开展干细胞、免疫细胞、代谢组学、基因治疗等生物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形成精准医学和再生医学治疗新模式。推进智能医疗设备远程诊疗,推动医疗器械国产化替代,降低百姓就医成本。推进中药制剂传承创新,加快中医防治技术研究,加强以道地、大宗药材为主要原料的中药制剂开发,促进古代经典名方研发和新药转化。协同发展新药和仿制药,引导原料药企业依托优势品种发展制剂,加速新药好药进入市场。

(二十一)增强全民预防保健能力。加强健康促进与教育,深入开展健康知识宣传普及,大力倡导养成健康饮食习惯,以“减盐、减油、减糖”为重点,加强营养健康知识宣传,建设一批营养健康示范餐厅、食堂和学校。实施全民健身行动,增加健身场地和设施供给,推动城市15分钟健身圈实现全覆盖。开展重点人群健康筛查,组织“春风送暖免费体检”、适龄妇女“两癌筛查”、“防癌早筛”等活动,引导形成定期体检良好习惯。

六、构建高标准养老托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更多元的社会需求

(二十二)构建幸福养老服务体系。强化保基本、兜底线、全覆盖,全面落实基本养老服务清单。持续优化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医养康养相结合的供给格局。加快规划建设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大力实施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能力提升行动,推动哈尔滨市等城市纳入国家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试点,集成发展养老服务和老年助餐服务。促进养老服务和医疗卫生服务协同融合,推动形成就近就便的医养康养服务体系。关注农村留守老年人群体,探索设立农村“护老员”专职公益性岗位,发展农村互助式养老服务。加快省现代康养服务示范综合体建设。大力发展银发经济,开发适老化产品用品,推进家庭和社区适老化改造,积极消除老年人数字鸿沟,推动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

(二十三)完善提升生育率支持体系。扎实开展提升生育率专项行动。严格落实产假、护理假、育儿假等生育休假政策,增强育龄人口生育意愿。推动将符合条件的辅助生殖技术项目纳入医保支付范围。落实生育保险待遇,及时足额支付生育医疗费用、发放生育津贴。加快推进各地给予生育第二个及以上子女家庭育儿补贴。建设高水平妇幼保健机构、妇产专科医院、综合性医院妇产中心,加强生殖保健技术研发应用。加快推进市级托育综合服务中心建设,通过建设公办托育机构、发展普惠托育,促进“托幼一体化”增加托位供给。推动哈尔滨市、大庆市建设国家儿童友好城市试点,加大省级儿童友好城市培育力度,营造儿童友好环境。

(二十四)健全养老托育服务监管体系。强化行业管理部门和综合管理部门协同协作,构建养老托育服务综合监管格局。开展养老机构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提升养老服务领域风险预防、发现、处置能力水平。推进智慧赋能养老服务监管,建设省市县三级养老机构安全监管平台,推动数据互联互通和动态监管。加快养老托育服务标准化发展,修订我省养老领域地方标准,组织开展标准化试点建设。加强养老托育机构信用体系建设,探索实行养老托育从业人员职业资格准入制度。

七、完善高效率政策协同机制,健全人民群众更牢靠的保障体系

(二十五)提升社会救助和社会服务兜底质量。健全覆盖全面、分层分类、综合高效的社会救助体系,补齐政策短板,强化资金保障,不断提高兜底能力和兜底水平。巩固拓展脱贫攻坚兜底保障成果,根据困难群众实际需求,分层分类开展基本生活救助、专项社会救助、急难社会救助,大力发展服务类社会救助。完善全省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建立困境妇女、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完善特殊群体的福利保障政策,建立适度普惠儿童福利制度。完善残疾人康复专项保障政策,加强无障碍环境建设,全面实施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积极推进节地生态安葬和公益性公墓建设,切实减轻群众殡葬负担。

(二十六)优化医疗保障服务质量。完善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制度,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分类巩固扩大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覆盖面,增强门诊共济保障能力。推广七台河市家庭医生签约医保激励机制试点经验,助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医保目录动态管理,健全药品和医用耗材价格治理机制。完善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机制,扩大门诊慢特病省内异地直接结算病种范围。健全体制机制,加强医疗保险基金监管,守住医疗保险基金安全底线。

(二十七)提高社会养老保险保障质量。严格落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制度,推动市级政府对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工作考核取得实效。落实职工养老保险待遇水平调整机制,平稳提升基本养老金水平,推动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水平随经济发展逐步提高,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平稳运行。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落实职业年金制度,提高企业年金覆盖率。

八、推进高水平文化建设,丰富人民群众更美好的精神生活

(二十八)扩大优质文化资源供给。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传承东北抗联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北大荒精神,塑造黑龙江优秀传统文化品牌。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提质增效,让现代文明理念在乡村扎根。实施人文素养提升行动,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培育明大德、严公德、守私德的时代新人。

(二十九)丰富精神文化生活供给。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边疆文化、民族文化价值,让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经济发展增动能增效益、为旅游休闲增内涵增魅力、为城乡社会增正气增活力。实施龙江文化惠民工程,开展“冰天雪地·美好生活”等群众性文化活动,打造“故事里的黑龙江”、“歌声里的黑龙江”、“镜头里的黑龙江”系列品牌推广项目。举办秧歌、广场舞等农民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激发乡村文化活力。发展数字文化、智慧文化、创意设计产品,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和产品升级。

(三十)优化公共文化设施供给。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发挥哈尔滨市博物馆群作用,以哈夏音乐会、中俄文化大集等活动为载体,提升城市文化品牌力。推动公共图书馆、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等建立联动机制,把优质文化资源和服务延伸到基层。利用街区、园区、商区、景区、社区,打造“城市书房”、“文化驿站”等新型公共文化设施。结合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加强哈尔滨市中央大街、道外区传统商市,齐齐哈尔市罗西亚大街等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

(三十一)增强特色文化旅游供给。大力发展特色文旅产业,深度开发森林游、湿地游、草原游、界江游、极地游、生态游、乡村游、边境游、文化游,打造全国生态康养旅游目的地、自驾及户外旅游目的地。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开发“极文化”旅游,打造抚远“东极”、漠河“北极”旅游经济热点目的地。利用“冷资源”催生“热经济”,集中优势资源把冰雪大世界、亚布力、雪乡打造成为世界级冰雪旅游品牌,叫响七台河市奥运冠军之城、齐齐哈尔市冰球之城、伊春市冰壶之城,高质量筹办第九届亚冬会,推动冰雪运动、冰雪文化、冰雪装备、冰雪旅游全产业链发展。

九、守护高颜值生态环境,打造人民群众更美丽的幸福家园

(三十二)践行绿色生产之美。推进产业结构绿色转型,扩大数字经济、生物经济、冰雪经济、创意设计等绿色低碳产业规模,加快绿色航煤、非粮生物基材规模化应用。推进能源结构绿色转型,实施煤电机组节能降耗、供热、灵活性改造“三改联动”,加快煤矿智能化改造,大力推动新能源高质量发展,加快风电、太阳能发电大规模开发,布局建设哈大齐新能源产业带和东部地区新能源产业集群,深入实施“氢绿龙江”行动。推动交通体系绿色转型,统筹实施铁路、公路、机场、货运枢纽等工程项目,加速提升通行流转效率,提高运输效率和综合能效。

(三十三)厚植自然生态之美。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着力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守护好大小兴安岭、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原生态风貌,加强对东北虎豹、丹顶鹤等珍稀濒危物种及其栖息地的保护。因地制宜推进清洁供暖能源替代,加强秸秆综合利用,基本消除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气。实施土壤源头管控行动,强化耕地安全利用和风险管控。实施重点流域治理行动,“一河一策”推进少陵河、蜚克图河等水体专项整治,打造“两横四纵多枢”黑龙江水网。

(三十四)共享宜居环境之美。加大保障房、城中村改造推进力度,积极稳妥化解不动产登记历史遗留问题。推进城镇生活污水管网补短板攻坚三年行动,因地制宜推动老旧小区加装电梯。加快建设高品质绿色建筑,完善高寒地区超低能耗建筑标准规范。实施城市园林绿化提升行动,强化口袋公园“百园”建设,推动更多公园绿地开放共享。分类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开展农村黑臭水体动态排查和源头治理,推动农村生活垃圾收转运处置体系稳定运行,完善农村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协同推进农村有机生活垃圾、农业生产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处理利用。发挥国家级“五好两宜”和美乡村试点示范作用,助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三十五)塑造低碳生活之美。推进黑河市、哈尔滨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碳达峰试点建设,探索建立“碳普惠”公众参与机制。围绕“衣食住行”积极扩大绿色低碳产品和服务有效供给,推进塑料污染全链条治理、生活垃圾分类、粮食节约减损。开展绿色低碳示范行动,创建绿色机关、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家庭。推动消费品以旧换新,完善绿色消费激励机制,落实绿色产品认证、标识体系建设,积极引导消费者购买节能环保低碳产品,养成绿色出行、节水节电、“光盘”习惯。

十、加强高效能社会治理,维护人民群众更可靠的公共安全

(三十六)以数字化改革优化社会治理效能。加快数字政府建设,以“数跑龙江”为引领,构建更加公开透明高效的政务环境。加快推进省融资信用征信服务平台建设。在实现“退休一件事”涉及的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公积金等关联事项全整合及机关企事业单位职工和灵活就业人员全覆盖基础上,如期完成其他“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任务,实现实质运行。开发智慧社区、智慧医疗、智慧养老等信息系统和简便应用软件,推动建立数字化、智慧化应用场景。

(三十七)强化全方位公共安全效能。深入推进应急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推动鸡西市等城市争创“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市”。坚决防范遏制煤矿领域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加快建设绿色矿山、智能矿山。强化道路交通、矿山、大跨度建筑、燃气等行业领域风险隐患专项整治。深化食品安全综合治理,开展“食安龙江共建共享”系列活动,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加强学校安全工作,健全日常教育、隐患排查、快速响应等机制,为广大师生建立安全的学习生活环境。

(三十八)提升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效能。坚决遏制和预防严重犯罪行为的发生,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工作,快侦快破侵害妇女儿童权益案件,开展整治养老诈骗等专项行动,精准打击电信网络诈骗、跨境赌博等新型犯罪。提升街面见警率、管事率,发展壮大群防群治力量。持续开展重点领域专项整治,严厉打击盗采泥炭黑土、非法占用农用地等违法犯罪,开展易燃易爆等重点物品的专项整治。重点针对冬季冰雪、夏季避暑旅游开展全季全域“护游行动”。

(三十九)增强法治服务保障效能。推进法治社会建设,聚焦黑龙江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突出问题推进行政立法,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强化招商引资等法律服务保障,依法维护市场主体权益。发挥冰雪旅游体育商事仲裁院、农业经济贸易仲裁院和生态环境仲裁院作用,服务冰雪经济、农业经济和生态经济发展。增强全民法治观念,营造知法懂法用法的浓厚氛围。

(四十)提高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效能。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弘扬新时代“东莱精神”,开展矛盾纠纷化解专项行动,持续推进“四所一庭一中心”衔接联动工作机制,努力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推广哈尔滨市道里区抚顺社区经验,建设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信息系统,构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行业性专业性调解优势互补、协调联动的“大调解”工作格局。推动信访业务流程再造,完善信访信息系统应用标准,提升信访工作法治化、信息化、科学化水平。

十一、保障措施

建设幸福龙江要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全省建立省负总责、市县具体负责的工作机制。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统筹领导、协同推进,定期研究部署幸福龙江建设工作。各部门要将幸福龙江建设各项重点任务纳入“四个体系”闭环工作落实机制,明确时间表、路线图、责任链,压实工作责任,确保取得实效,切实提升全省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加强宣传引导,充分发挥社会各界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大限度汇聚人民群众的力量和智慧,在全社会营造关心幸福龙江、自觉参与幸福龙江建设的良好氛围。要注重总结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重要情况及时向省委、省政府请示报告。

点赞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hi!我是智小龙
31757114/images/要闻蓝.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