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大 中 小
在省委十三届七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和全省两会上,“科技成果产业化突破年”被列为今年全省“三个突破年”之一。记者从19日在哈尔滨召开的全省科技工作会议上获悉,今年我省将聚焦实施“科技成果产业化突破年”,着力推进“构建全面创新体制机制、攻克产业关键核心技术、集聚成果产业化资源要素、提升企业创新能级、塑造创新创业生态”实现突破,全省转化重大科技成果650项以上,布局重大攻关项目200项以上,突破重点产业领域关键技术50项以上,增加有研发活动的规上企业100家以上,全力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实践地,为龙江振兴发展注入新动能、塑造新优势。
着力在构建全面创新体制机制上实现突破,打通科技成果转化关键环节。强化省委科技办协调推进机制。强化科技创新资源统筹配置,一体推进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实践地意见、科技强国意见落实措施、构建全面创新体制机制落实措施、创新龙江意见、创新发展60条等政策重点任务落实。发挥省科技咨询委高端智力集聚效应,高质量抓好“十五五”科技创新规划谋划编制。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构建以科技成果产业化突破年行动方案为核心,以创新创业生态圈建设方案和“科技总师”选派工作方案等政策为配套的“1+N”政策体系,将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工作纳入各市(地)目标考核,完善高校院所成果落地转化指数发布制度,探索实施职务科技成果单列、收益分配和“先使用后付费”等创新机制,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落地转化。深化人才评价改革。优化实施省级人才计划,支持创新人才聚焦我省产业需求开展科研攻关、创新创业和成果转化。开展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探索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路径。
着力在攻克产业关键核心技术上实现突破,供给高质量科技成果。强化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供给。落实国家深化基础研究改革举措,修订省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办法,完善项目生成机制,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重点项目全部来源于省内企业技术需求,其他项目来源于企业需求的占比不低于50%。围绕我省重点产业关键科学问题,实施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00项以上。健全基础研究多元投入机制,推进落实省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产出一批可转化的原创性成果。强化新质生产力领域关键技术供给。聚焦打造新质生产力实践地意见明确的人工智能、页岩油开采、卫星制造、生物育种、智能机器人等11个重点方向,积极争取国家科技计划项目,部署一批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组织产学研联合攻关,力争全年攻克基础零部件、核心器件等共性关键技术200项以上。强化创新平台基地科技创新供给。争建崖州湾国家实验室基地。支持国家级平台围绕研究领域与省内企业开展对接合作,推动智慧农场与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与全省智慧农场、农高区建设深度融合,引导实验室高质量科技成果在我省落地转化。聚焦产业需求,优化省级创新平台建设模式、支持方式、评价机制,以“冠名、培育、授牌”模式,支持有研发潜力的企业建设科技创新平台,更好服务产业振兴。全年备案建设省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级创新平台20家左右。
着力在集聚成果产业化资源要素上实现突破,全链条服务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哈工大先研院运行质效。出台支持哈工大先研院政策措施,试点建立“先投后股”新模式,在金融、用地、引导资金方面给予支持。搭建科技成果供需对接渠道。建立涵盖各市(地)、高新区、生态圈等的科技成果联络对接体系。常态化开展科技成果供需对接,推动每个县转化科技成果1项以上。提升成果转化服务能力。围绕产业链布局,全年备案省级概念验证中心、中试熟化平台20家以上,推进大中小企业产学研融通创新。修订全省孵化器备案管理办法,推动实质性运行的孵化器达到100家以上。加强技术经理人培养培训,全年备案省级技术经理人100人以上。
着力在提升企业创新能级上实现突破,提高企业科技成果承接能力。实施临规企业科技赋能行动。筛选具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建立重点科技型临规企业库,试点设立省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临规企业专项”,推动我省科技型规上企业“稳存量”“拓增量”,推动30家临规高新技术企业成长为规上企业。省市县三级联动实施科技总师行动。从省内高校、科研院所选派200名以上科技人才到省内企业兼任科技总师,全省67个县实现科技总师全覆盖。设立省自然科学基金校(院)企对接专题项目,支持科技总师与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创新。积极开展科技招商活动。绘制招商引智图谱,依托哈洽会、高交会、亚布力论坛等展会平台,拓宽合作渠道,全年引进科技型企业、人才团队、研发中心等70个以上。
着力在塑造创新创业生态上实现突破,优化科技成果转化环境。加快环大学大院大所创新创业生态圈建设。优化生态圈布局,建设一批孵化加速区和产业承载区,适时扩大生态圈建设范围。推进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建立常态化科技型企业融资需求对接机制,鼓励天使投资基金投小、投早、投硬科技。建立高新技术企业融资担保代偿补偿机制,鼓励担保机构开发科技型企业创新积分制担保产品,新增获得融资担保科创企业200家以上。加强对外科技合作。制定实施省级国际科技合作专项计划方案,推动先进技术与人才双向流动。强化科研诚信监管。强化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监管,指导全省开展好科技计划监督与评估,强化失信惩戒。做好科普工作。一体举办科技活动周和成果转化月活动,开展科普讲解大赛、科学实验展演大赛等系列科普活动,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培育创新文化,努力营造支持全面创新的社会氛围。(记者 彭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