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大 中 小
进入四季度,双鸭山市掀起“千人进千企·奋战四季度”活动,全力打好全年经济工作收官战。双鸭山市营商环境建设监督局立即行动,采取走下去深入企业、请上来交流座谈的方式,全面摸排民营企业发展和项目推进过程中面临的堵点难点痛点问题,及时快速解决企业遇到的难题,吹响了决战决胜的冲锋号。
今年以来,双鸭山市以“投资争过山海关,兴业首选双鸭山”打造全省一流营商环境城市为目标,以“能力作风建设年”活动和“三航行动”为引领,统筹部署抓落实、聚焦重点抓创新、督查督办抓成效,切实以营商环境的“优”,激发市场主体的“活”,促进经济发展的“稳”,催生内在动力的“进”。
聚焦“办事难” 统筹部署抓落实
今年5月,宝清县七星泡镇和青原镇作为“重点镇”率先启动“一枚印章管审批”改革。七星泡镇和青原镇梳理公布服务事项清单,本乡镇涉及7个部门的25个行政审批(服务)事项划转到行政审批办公室实行集中审批。同时,对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原来分设的各部门服务窗口进行优化整合,统一设置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两大综窗,分别对行政审批事项和公共服务事项实行综合受理,真正实现“一窗受理、集中审批”。截至目前,累计使用“行政审批专用章”受理和办理服务事项共计300余件。
今年以来,双鸭山市建立20个由市级领导领衔对标的优化营商环境专项行动工作专班,分步骤实施了《双鸭山市优化营商环境三年“创一流”2022年攻坚工作方案》《双鸭山市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服务“六稳”“六保”着力培育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重点工作任务分工落实方案》,并制发了《双鸭山市关于推动重点镇实行“一枚印章管审批”改革工作方案》等文件,有效解决了企业群众“办事难”“办事慢”等问题。
为进一步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全面提升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建设水平,双鸭山市移动端总门户——“双快办”政务服务APP正式上线运营。“双快办”政务服务APP推出了10类、35项便民服务内容,为企业群众提供“全流程、一站式”的掌上服务,企业群众可享受在线预约、网上受理、进度查询等功能,目前可掌上办理市本级政务服务事项达779项。
强化数据支撑 让“热线”分秒在岗
为打造群众满意的“总客服”,双鸭山市整合归并各部门政务热线、投诉热线37条至市12345政务服务热线。自今年4月份开线以来,12345政务服务热线共受理群众有效诉求64091件,及时向部门分流交办便民服务工单9065件,工单及时办结率94.7%,话务满意率达99.98%,切实解决了过去热线号码多,群众记不住、咨询求助多头找的问题。同时,组织各相关单位开展业务培训11次,累计培训410人次,不断提高各部门热线办理水平。
双鸭山市强化数据支撑,推动数字政府建设,目前已完成政务数据目录事项梳理5075项;采集全市210个证照目录,采集并制发电子印章823个,实现市县两级政务服务部门全覆盖;全市42个乡镇、24个街道实现政务外网100%覆盖,按需推进电子政务外网向村、社区延伸,全市410个村、66个社区已接入电子政务外网,覆盖率达85.6%。
据了解,双鸭山市政府投资1149万元,建设400平方米话务职场大厅,优化岗位配置,设置话务坐席18个;建立了涵盖行政审批、咨询服务事项、产业链招商图谱、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等13218条知识信息库;制发了《双鸭山市12345便民服务热线运营管理规范(暂行)》,以“24小时分秒在岗,365天昼夜履职”的实际行动诠释“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服务宗旨。
听诉求解民忧 让问题解决在现场
饶河县市民黄先生一直因为房屋过户的事而苦恼。最近,他听说饶河县政务大厅新设置了“办不成事”反映窗口,于是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去说了自己的诉求,“政务大厅的同志立即召集了不动产主管及相关人员对此事进行梳理,不到两天就办成了!”
饶河县“办不成事”反映窗口重点受理办事企业、群众非因主观原因或多次来大厅未能解决的事项,收集对大厅工作人员的意见、建议、现场投诉等。同时,“办不成事”反映窗口还为有需求的办事企业、群众提供咨询引导、帮办代办服务,确保难点、堵点有“出口”,对“办不成的事”一帮到底,不让群众企业带着埋怨走,切实提升实体政务大厅的服务温度,改以往的“坐等上门”为“主动出击”,把矛盾化解在一线,让问题解决在现场。
双鸭山市营商环境局在设置12346投诉电话、市政府网站投诉专栏、微信公众号等6种举报投诉方式的基础上,开办“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制发《双鸭山市营商环境建设监督局“政商沙龙”活动机制工作方案》,组织各级各部门开展政商交流活动355次;开展专项检查,实现标本兼治,对全市38个服务窗口的疫情防控、工作纪律、政务服务等工作情况进行了4次明察暗访,对发现问题的整治查处情况进行跟踪问效,不断提升营商环境良好秩序。
双鸭山市营商环境局还下发了《双鸭山市关于进一步完善失信约束制度构建诚信建设长效机制的实施方案》,制发了《双鸭山市市场主体信用修复专项行动工作方案》,鼓励市场主体自愿应用“码上诚信”,不断扩大覆盖面,营造了市场主体“讲诚信、亮诚信”的良好社会氛围。(杨军 记者 潘宏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