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政策>政策解读>其他解读

【媒体解读】连接多城市、多中心!黑龙江省将打造“一圈一团七轴带”

日期:2024-05-22 09:50 来源:生活报

字号:

20日,记者从黑龙江省政府获悉,《黑龙江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已经国务院批复同意,该《规划》是黑龙江省空间发展的指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是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

环境更加安全美丽

黑土地得到全面保护

据悉,规划范围为黑龙江省行政辖区内全部国土空间以及黑龙江省代管区域。近期目标年2025年,规划目标年2035年,远景展望至2050年。发展定位为,推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把黑龙江省建设成为“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核心区、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区、沿边开放开发合作区、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

2035年,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基底更加牢固,国土空间结构不断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协调有序,资源利用效率稳步提高,国土空间品质明显提升,区域内人口稳定能力逐步提升,基本建成协调有序、美丽富饶、绿色安全、集约高效、生机活力、价值显现、富有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国土空间格局。展望到2050年,国土空间布局更加合理、功能更加清晰、环境更加安全美丽,黑土地得到全面保护,生态安全保障和绿色产业带动作用全面显现,绿水青山和冰天雪地的原生态优势充分释放,“一带一路”向北开放节点作用进一步巩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城乡建设全面融合、保护与发展矛盾问题基本解决,为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黑龙江提供坚实的国土空间保障。

建设寒地宜居宜业城镇空间

打造“一圈一团七轴带”

按照《规划》,我省构建城镇空间开发格局,构建以哈尔滨为中心的城市群和都市圈,以交通基础设施为纽带,连接多城市、多中心,打造“一圈一团七轴带”的网络化城镇空间开发格局,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一圈”,即以哈尔滨为核心的都市圈;“一团”,即以佳木斯为枢纽城市,以四煤城为节点城市的东部城市组团;“七轴带”,即哈长区域协同发展带、哈大齐牡发展主轴、哈绥北黑发展轴、哈佳同抚发展轴、齐加漠发展轴、抚双牡发展轴、沿边城镇带。)

建立健全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机制。引导居住、就业和公共服务设施在区域多中心组团式均衡布局,构建城乡生活圈。根据常住人口多层次多样化的公共服务需求,加强省域中心城市、区域中心城市等对各类公共服务资源的统筹配置。

统筹区域性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统筹教育资源配置,重点保障大城市城镇化进程中的各类教育用地。统筹区域医疗卫生用地布局,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逐步完善精神卫生福利设施,满足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康复服务需求。加强社会保障设施的规划布局,合理保障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空间。

保障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设施合理配置。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布局,促进与学龄人口变化相协调、与城镇化进程相适应的学前教育设施、中小学校布局优化调整。分级分类完善医疗卫生机构规划布局,优化城乡养老、托幼等社会保障设施布局。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优化城乡公共文化资源配置,保障基层综合性文化设施与场所建设空间。统筹推进体育设施用地的建设需求,逐步实现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各地可在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进一步优化各类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布局和配套标准。

打造高品质、多层次的城乡生活圈。统筹考虑哈尔滨都市圈、东部城市组团的中心城市和其他地级市实际服务人口需求,巩固提升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持续完善县城、中心镇等城镇服务功能,支持县城、中心镇、重要旅游景点之间的公共交通配套建设,促进城乡对流。在城镇密集地区,有效保障教育、医疗、康养、文化、体育、托幼、社区商业、邮政快递等公共服务用地供给。

构建特色景观风貌格局

打造北国好风光魅力空间

按照《规划》,我省构建特色景观风貌格局。依托黑龙江省大森林、大草原、大湿地、大平原、大湖泊、大熔岩、大冰雪等地域景观本底,深入挖掘北国边疆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融的文化特色,聚集特色资源要素,强化地域景观文化特征,构建“一核四区、两带两脉、特色集聚”的景观风貌格局,突出黑龙江“寒地黑土、冰天雪地、北国边疆、壮美山河、神奇历史、魅力文化”的全域风貌空间特色。

构建自然遗产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空间体系。坚持历史文化与自然资源协同保护的理念,统筹构建自然遗产与历史文化遗产相结合的保护空间体系。整体系统保护国家和省自然遗产资源,整体系统保护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以及历史文化遗产资源,实施分级分类管控。

加强原始山野森林景观空间的保护和塑造,建设以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彰显山林野趣、奇幻丰富的大森林景观。发挥辽阔草原的自然风光优势,加强草原景观空间的保护和塑造,彰显风光旖旎、辽阔丰腴的大草原景观。加强湿地景观空间的保护和塑造,彰显芦苇荡漾、鹤舞莺飞的大湿地景观。挖掘湖泊景观优势,彰显天造地设、各呈异彩的大湖泊景观。依托火山群地质景观,彰显鬼斧神工、山奇水秀的大熔岩奇观。

统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资源,支持体现黑龙江特色风貌的旅游业发展潜能挖掘。围绕全域旅游发展,结合资源、交通条件和功能定位,优化旅游枢纽城市、旅游集群、旅游廊道、核心景区等用地布局,完善交通连接,推动全域风景建设和冰雪重塑。完善遗产地活化利用服务网络。增强旅游铁路、风景公路、慢行系统的衔接可达。在风景资源与文化资源丰富的区域,支持覆盖区域城乡的绿道慢行网络建设。构建自然遗产和历史文化遗产的数字孪生国土,打造不同类型的“场景化、沉浸式、互动性”的文化体验空间。(记者 张立)

点赞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hi!我是智小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