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规划计划 > 专项规划

  • 736916951/2022-062834
  • 农业、林业、水利
  • 关于印发《黑龙江“十四五”农业科技发展规划》的通知
  • 黑农厅发〔2021〕323号
  • 2021-12-20
  • 2021-12-20
  • 现行有效

关于印发《黑龙江“十四五”农业科技发展规划》的通知

日期:2021-12-20 来源: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 访问量:
字号:

各市(地),县(市、区)农业农村局:

为更好地指导我省“十四五”期间农业科技工作,加快推动科技创新引领,省农业农村厅制定了《黑龙江省“十四五”农业科技发展规划》,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抓好贯彻落实。

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

2021年12月17日

黑龙江“十四五”农业科技发展规划

为更好地指导我省“十四五”期间农业科技工作,加快推动科技创新引领,大力实施“科技助农”行动,强化农业科技武装,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科技支撑,根据《黑龙江农业强省规划》和《黑龙江省“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特别编制本规划。

一、发展形势分析

1.发展基础。“十三五”期间,我省现代农业建设加快推进,农业科技为稳定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促进农民增收和绿色农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农业科技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8.3%,高于全国8.3个百分点;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8%;优质良种覆盖率稳定在98%以上,良种在农业增产中的贡献率达到45%,良种贡献率每增加1个百分点,带动粮食增产13.9亿斤。

(2)农业科技创新水平全面增强。全省农业科技队伍达4.7万人,建成国家大豆工程中心等科研平台84个,建设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协同创新推广体系17个,培育“双高”品种“东农豆252”、全国马铃薯第一主栽品种“克新1号等大批优良品种,“龙粳31”品种覆盖率占适宜区70%以上,打破了“空育131”主导我省局面,禽流感疫苗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3)农技推广服务能力持续增强。省市县乡四级农技机构改革全面完成,基层农技机构优化到2528家,基层农技队伍壮大到1.3万人。特聘农技人员计划全面实施,基层农技人员有偿增值服务破冰起航,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的组织发展到3.98万个,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稳定在100个以上,农业科技示范主体达3000家,多元化农技推广体系初步构建。

(4)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稳步推进。创建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基地)9个,高标准科技园58个,搭建了千公里高标准科技示范带。每年集成示范推广保护性耕作、秸秆还田等绿色实用技术1.93亿亩次以上,现代农业产业支撑能力显著增强。

(5)现代农机装备能力切实增强。创建国家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项目示范县60个,农机合作社达1411个,国家级农机示范社36个,农机总动力达6775万千瓦。民用通航、植保无人飞机作业面积3亿亩次。累计更换节药喷头51万套,改造施药机械4.6万台。

(6)农业信息化进程不断加速。创新“农业大数据+金融科技”支农模式,在26个县域开展“普惠金融”项目,数量位居全国第四;稳定建设“互联网+”高标准种植示范基地1300个;启动建设数字粮仓6个;在全国率先挂牌成立农业大数据中心,整省推进农业信息进村入户,建设村级益农信息社8857个;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公共追溯服务平台,入网企业达到2000家、追溯面积3900万亩,农业信息化迈开了坚实步伐。

(7)高素质农民队伍加快壮大。培育经营管理型、专业生产型和技能服务型高素质农民10.77万人,鼓励更多高素质农民参加学历教育,建成国家级农民教育培训基地8个,挂牌省级农民田间学校50个,对从事或有意愿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务农农民和返乡入乡创新创业者,分层分类培训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

2.发展短板。“十三五”期间,我省农业科技发展较为迅速,但是与争当现代农业建设排头兵要求,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在一些领域还存在短板和不足,主要表现在:

(1)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玉米、蔬菜、奶牛、肉牛、生猪等特色品种繁育能力不强,在秸秆还田、有机农业、农业污染防治等关键领域还存在“卡脖子”技术。国家级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缺少,全国有影响力和话语权的领军人才缺少,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缺少,产学研深度融合、协同创新能力不够。

(2)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农业科研机制还不够活,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意识还不强,离岗创业、股权分配等政策难以落地,我省80%以上的科研成果是公益化无偿转让,科研和生产“两层皮”,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远低于发达地区。

(3)农技推广活力不足。农技推广以公益推广机构为主,科研院校、专业化组织、新型经营主体参与度不够。农技队伍人员结构老化,难以适应农业现代化和规模经营发展需要,我省45岁以上占63%以上,研究生学历以上只有3.5%,有的地方还存在有编进不来人现象,部分县乡多年不进人,我省农技人员缺口在1万以上。

(4)现代技术应用不够。现代农业新技术、新模式、新装备、新业态推广应用不够,分子育种、生物技术、基因编辑等现代育种方式,与传统育种技术融合不够;农用无人飞机、自动驾驶、智能农机等高端农机装备,应用水平有待提高;以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北斗导航、5G等为代表的数字农业技术,与产业融合不够,农业仍处于向精准化、智慧化、信息化迈进阶段。

(5)农民培训有待加强。我省农业规模化经营将大量先进技术、专业设备、管理理念被引入农业生产,急需大批懂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全省接受高素质培育的农民占乡村从业人口比例不足2%,农民培训教育手段单一,缺乏创新举措和学历教育,后续跟踪扶持政策不配套,由培训到育人的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

3.发展机遇。“十四五”期间,我省将全面开启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全面推动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转型,全面推动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迈进,必须坚持用农业科技化引领农业农村现代化,为现代农业发展插上科技翅膀,农业科技大有可为。

(1)新兴科技革命机遇。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处于重要的交汇期,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广泛渗透到农业农村各个领域,多学科高度交叉、多领域深度融合,正引领农业农村技术变革升级、发展方式加快转型和产业格局深度调整。传统农业逐步退出舞台,现代农业快速兴起。大数据、云计算、传感器和互联网技术嫁接传统技术,催生了智慧农业和智能装备产业,新能源、新材料技术商业化应用加速了低碳循环农业发展,合成生物技术等领域可能产生颠覆性技术和颠覆性品种,农业良种化、机械化、设施化、智能化和信息化的相互驱动、相互融合,引爆了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竞相迸发。我国积极开展“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加快推动数字乡村建设,以精准农业、精确农业、智慧农业、农业大数据、物联网为代表的数字农业模式,将根本变革农业生产、生活和产业组织形式,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移动设备、机器人技术、灌溉技术、物联网、传感器、变量播种等精准农业技术将被大规模使用,未来无人飞机普及程度将达到30%。

(2)乡村振兴战略机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在科技进步,创新驱动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战略支撑。围绕乡村振兴科技需求,必将在资源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科研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在科技服务上优先安排,在人才培养上优先支持,着力提升农业农村科技水平。我省农业科技工作必须抢抓乡村振兴战略机遇,坚持服务争当现代农业建设排头兵和稳定粮食安全压舱石的方向定位,积极适应农业高质量发展、规模化经营、一二三产融合、建设绿色大粮仓等重点任务,在促进农业节本、高效、智能、绿色等方面求突破,依靠科技打造发展新引擎,培育县域经济新动能,实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促进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不断提。

(3)科技创新政策机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现代化离不开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要把发展农业科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给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中央深改组第一次会议就完善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专题部署。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求要加强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部署一批重大科技项目,抢占科技制高点,重点就大力实施种业自主创新工程、加快大中型智能化复合型农业机械研发和应用、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加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加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等创新平台基地建设做出部署。农业农村部印发了《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意见》,明确了科技人员成果转化的股权、期权和奖励收益分配政策,鼓励科技人员兼职兼薪、离岗创业、创办企业。

二、总体思路

1.指导思想。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建设农业强省为己任,聚焦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大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持续向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发力,持续向稳定粮食安全“压舱石”和争当现代农业建设排头兵“两项政治重任”上发力,持续向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成果转化体系、推广应用体系“三大体系”上发力,持续向强化农业新技术、新装备、新业态、新模式“四新”武装上发力,持续向推动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绿色化“五化”协同上发力,加快提升农业科技化水平,为现代农业发展插上科技翅膀。

2.坚持原则。

(1)以我为主,创新引领。把自主创新作为战略基点,坚持以我为主,强化原始创新,大力突破核心技术,集中攻关“卡脖子”环节,抢占发展制高点,提升农产品竞争力。

(2)聚焦战略,服务产业。要聚焦国家大战略,紧盯乡村振兴目标,强化重大科技攻关,推动科技服务产业,切实保障粮食安全、生态安全、产业安全,助力建设绿色大粮仓,争当现代农业建设排头兵。

(3)协同攻关,融合发展。牢固树立全省农业科技“一盘”棋理念,加强各方协同,强化战略合作,主动融入到全国乃至全球科技创新网络,推动科技人才、力量、平台在全链条、全环节、全区域的横纵联结、上下贯通、资源共享、功能叠加。

(4)人才优先,激发活力。坚持人才强农战略,培育农业杰出人才,打造创新领军团队,壮大基层农技队伍,推动新型农民职业化,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全面释放农业科技人才聪明才智。

3.发展目标。

到“十四五”末,我省农业科技创新活力进一步释放,创新效率进一步提高,农业设施的智能化、农业经营的信息化、农业生产的精准化、发展方式的绿色化、农业人才的高端化、科技合作的国际化水平大幅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处于全国领先位置。到2025年,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71%,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稳定在98%以上;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100%,良种在粮食增产中的贡献率达到50%。

三、主要任务

坚持面向世界农业科技前沿、面向乡村振兴重大需求、面向农业强省建设主战场,突出“一带两地三区”建设,加快推动农业科技腾飞,全面引领农业现代化发展。

1.建设农业科技创新高地

(1)强化科技协同攻关。加快农业科技协同创新,完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协同创新推广体系,打造产学研深度融合、农科教高效协作“航母战斗群”,形成全省大联合、大协作攻关格局,打通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到技术开发和产业化的通道。

(2)聚焦重点领域突破。围绕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农牧渔互补、粮经饲统筹、种养加循环等产业领域强化攻关,推动传统育种和现代生物育种叠加,力争在鲜食甜糯玉米,高产多抗玉米、优良食味水稻,高产大豆、优质强筋小麦、高产优质专用马铃薯、特色专用型蔬菜、优质生猪、优质高产奶牛、高端肉牛等优良品种上实现突破。集中攻关农机装备、现代植保、智慧农业等战略领域的“卡脖子”环节,力争在设施农业、高端智能农机装备等方面实现突破。推动农业清洁生产、秸秆综合利用、黑土耕地保护等绿色技术集成研发,力争在保护性耕作、秸秆全量还田、有机肥施用技术、生物新型肥料、科学合理用药、旱作节水技术等方面实现突破。全面加强农产品储运及精深加工技术研究。加快推动动物疫病监测、动物疫病净化、无疫小区建设、新型兽药、兽用中草药和疫苗研发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技术研究。完善动物疫病风险监测预警网络,加强基层监测站点建设,提升动物疫病早期发现能力。

(3)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推动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快创建国家粳稻工程中心等一批国际水平研发机构,布局建设玉米、大豆、粳稻、马铃薯等一批国家级良种繁育基地,提升科技创新硬实力。支持涉农企业和科研院校共建产学研基地、联建研发机构、互设研发中心,创建省级重点农业企业研究院,培育研发机构完备、研发实力强、核心竞争力强的农业创新领军企业。

(4)加快领军人才培养。加大农业科研杰出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创新团队及涉农企业拔尖人才等领军人才队伍培养。依托重大项目和重点工程,稳定支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体系团队建设。鼓励涉农科研院所、高校、农业企业引进高层次、领军型农业科技人才,加速培养一批首席专家、学术带头人和科研骨干。

2.建设科技成果转化高地

(5)发展数字农业。加快推动大数据、智能化、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大智移云”和“天空地人”智慧农业技术模式集成和组装,建设生产数字化、装备智能化、作业精准化、营销网络化的智慧农业生产和组织方式。开展数字农业试点示范工作。加快完善全省动物防疫数字化平台,推广应用“智慧龙牧”APP,提高动物防疫服务和监管能力。支持农垦集团建设智慧农业先行区,建设大型无人作业生态农场,打造水稻产业“无人农场”,推广“智慧农业+共享农庄”模式,带动全省水稻、大豆、鲜食玉米、中草药生产重点县(区)数字化应用基地转型。

(6)强化农机装备。支持企业加强农机装备研发生产,探索建立“企业+合作社+基地”的农机产品研发、生产、推广新模式,打造国际竞争力的农机装备基地。推进智能农机与智慧农业、云农场建设等融合发展,加快推广应用农机作业监测、维修诊断、远程调度等信息化服务平台。加大农机购置补贴力度,规范农机合作社发展,大力支持保护性耕作、秸秆还田离田、精量播种、精准施药等绿色高效机械装备的示范推广,支持大马力、高性能和特色、复式农机新装备示范推广,加快创建一批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

(7)推动现代植保。加快数字植保建设,建成黑龙江植保大数据信息服务平台,通过APP、微信小程序、微信公众号等移动应用平台实现“掌上植保”。进一步完善乡村病虫疫情监测预警体系,增设田间监测网点,配备现代化田间监测设备。加强生物防治、理化诱控、免疫诱抗、生态控制等绿色防控技术措施的集成应用及科学用药技术培训指导。引导扶持专业化防治组织发展,加快旱田高效节药施药装备的配备和大容量、高功效植保无人飞机的更新,持续实施节药喷头补贴更换,全省重大病虫疫情监测预警与防控能力水平全面提升。

(8)强化科技扶贫。围绕推动产业扶贫与乡村振兴衔接,聚焦特色产业培育,完善壮大协同创新团队、产业扶贫专家组、特聘农技人员、科技特派员“四支队伍”,大力开展产业技术精准扶贫,推动科技扶贫与“一村一品”发展、县域经济新动能培育融合互动,实现贫困村和贫困户科技服务全覆盖。发挥协同创新体系团队主力作用,帮助培养一批乡土农技人才,破解一批“卡脖子”技术,加大特色产业技术成果转化应用。

(9)加强交流合作。加强与中国农科院、中国科学院等国内知名院校战略合作,发展与日本、韩国、俄罗斯、荷兰、以色列、美国等国家农业技术合作与交流,在现代种业、高端智能农机装备、农业资源环境、农业信息化等关键核心领域,开展合作研究,消化吸收一批国际动植物品种资源、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在“引进来”和“走出去”合作中,提高我省全球配置农业科技创新资源能力。

3.建设千公里高标准科技示范带

(10)加快高标准科技园创建。按照东南西北中产业布局,以优势特色农产品为主线,布局建设一批省级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和高标准现代农业科技园,推动创建一批国家级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带动形成村有科技示范主体、镇有科技展示样板、县有产业示范基地、区域有高标准科技园区的发展格局。加快推动科技园、创业园和产业园融合发展,丰富园区科技培训、成果转化、产业融合、创新创业等功能,打造新型“科技+产业+生活”园区。

(11)打造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推动院(校)县共建,支持东北农大与甘南、省农科院与富锦联建国家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建设。选择一批县域经济实力强、农业生产条件好、农村生态环境优、农业科技贡献率大的县乡,探索省级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建设,打造成引领乡村振兴的科技示范样板。建设专家大院、科技小院、智慧农场等科技示范载体,引导示范县乡在科技成果转化、农民教育培训、科技型企业培育、农产品质量检测、农业科技园建设、农技推广服务等领域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4.建设农技社会化服务示范区

(12)完善公益性农技服务。加快完善省市县乡村五级农技推广机构,全面实现“强人、壮线、密网”。支持农业县开展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实施基层农技骨干培养工程,采取异地培训、参观考察等方式,轮训全省基层农技人员。支持基层农技人员通过脱产进修、在职研修等方式提升素质。争取编制、人社、教育部门支持,探索“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等培养方式,吸引和培养具有较高素质和专业水平的青年人才进入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加强最美农技人员评选,选树农技推广标兵,优先支持乡镇农技人员职称晋升,重奖做出贡献的先进单位和个人。

(13)支持多元化农技服务。围绕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小农户提供全程化、精准化和个性化的指导服务,加快构建多元互补、高效协同的农技推广体系。完善公益性和经营性农技服务融合发展机制,采取金融、信贷等方式,支持农技人员进入家庭农场、合作社、企业提供技术增值服务并合理取酬,大力鼓励农技人员领办或创办社会化服务组织、专业化技术协会,搅活基层农技队伍“一池春水”。支持鼓励农业科研院校、科技特派员开展农技人员培训、建设试验示范基地,放大院(校)共建、科技驿站、专家大院等创新模式效应,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落地。通过公开招标、定向委托等方式,引导支持企业、合作社、专业服务组织等社会化组织开展农技服务,选树一批农技社会化服务典型。探索农技信息化服务,积极利用视频讲解、直播、线上科技明白纸等创新模式,推动农技线上线下服务优势互补。

(14)实施特聘型农技服务。从农业乡土专家、种养能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技术骨干中招募特聘农技员,建设一支农技服务的“特种兵”。推动特聘计划在贫困县、生猪大县全面实施,鼓励其他有意愿的县(市、区)自主实施。实施特聘计划,强化特色农业产业技术指导。实施动物防疫专员特聘计划,强化动物防疫服务指导。严格特聘农技员的招募、使用、管理和考核程序,签订特聘合同,通过线上线下协同方式,对特聘农技人员履职服务动态管理。

5.建设农民教育培训示范区

(15)强化云上培训。推动实训课堂、直播课堂、电视课堂、新媒体课题、理论课堂等线上线下融合互动,打造一批线上“随时随地、想学就学”的全年不打烊的培训平台,让农民教育培训由“面对面”向“屏对屏”,有“线连线”向“心连心”,有“集中式间隔性”向“全天候不间断”并重转变。

(16)建设培训基地。依托涉农职业院校、农业大学、中国农民大学、农广校等培训资源,加快打造一批国家级的农民教育培训的样板。依托科技园区、新型经营主体、农业龙头企业、农广校和职业院校,建设一批省级农民田间学校。

(17)突出培育重点。聚焦经营管理型、专业生产型和技能服务型三种类型,完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党建+、科技助农大讲堂、农民田间学校等培训模式,切实培训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

(18)加强跟踪服务。鼓励高素质农民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促进农民合作发展。推进农民培育与金融担保、电商平台等衔接。推进高素质农民学历提升行动计划,量身定制培养方案,实施定向培养计划,加快推动农民技能培训和学历教育衔接。

6.建设绿色发展示范区

(19)强化转基因监管。强化属地化管理职责和从业者主体责任,组织对重点单位、重点区域、重点环节开展排查。强化科教、种业及其他农业农村部门的职责分工和协调配合,完善省转基因安全监管专家组制度。强化研究试验源头监管,压实研发单位第一责任人制。持续推进科普活动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增强公众法律意识,提高执法监管的能力水平。

(20)推广绿色实用技术。围绕建设绿色大粮仓,加快推广鱼稻、蟹稻、鸭稻、鹅玉共作等种养一体技术,构建循环农业发展体系。大力推广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推动休耕、轮作,建立科学的耕作体系,科学推进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还田、测土配方平衡施肥、秸秆还田、精准施药等方式,扩大有机肥、生物肥、农家肥使用。

(21)强化农业污染防治。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全面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聚焦秸秆综合利用、畜禽粪污治理、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农膜回收等问题,实施动态管理,推动工作落靠。坚持“谁污染、谁治理”原则,严格落实污染治理责任,推动建立以属地为主、部门联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污染防治工作机制。

四、重点工程

1.实施协同创新体系建设工程。2021年,以优势产业为主线,新增肉牛、肉羊、小麦、南瓜4个体系。以共性技术为主线,建设黑土地保护、数字农业、有机农业、农业机械、农业品牌创建工程等5个体系,全省协同创新体系达26个。2025年,全省协同创新体系发展到30个以上,基本实现对优势农产品全覆盖。

2.实施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工程。2021年,建设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138个。到2025年,稳定支持建设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140个以上,基本形成以科技园为支撑的千公里高标准科技示范带。

3.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2021年,全省培育脱贫攻坚带头人、创新创业带头人、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等高素质农民1.5万人,全省高素质农民达到10万人。2025年,每年新增培育高素质农民2万人以上,全省高素质农民队伍达到20万人以上。

4.实施优质良种繁育工程。完善国家级良种繁育基地,开展畜禽联合攻关,建设国内领先的公益性开放式的生物育种平台,培育一批区域性、专业性骨干龙头企业和大型现代种业集团。2021年,全省审定优质品种300个以上。到2025年,力争主要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种植面积占比达到90%以上,种子生产基地面积稳定在300万亩以上。

5.实施数字农业建设工程。2021年,加强全省农业大数据服务平台建设,提升软硬件支撑能力。到2025年,数据采集体系健全,农业生产经营数字化转型取得明显进展,管理服务数字化水平明显提升,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农业数字经济比重持续提高,形成结构更优、效益更好、优势充分释放的数字农业发展新局面,数字化支撑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作用不断凸显。

6.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工程。2021年,支持70个县开展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引导每个县推广绿色实用技术5个以上,推广绿色技术1.93亿亩次以上。2025年,稳定建设农业科技示范主体3000个,农业主推技术到位率稳定在95%以上。

7.实施黑土耕地保护工程。采取工程、农艺、生物等综合配套技术措施,有效遏制黑土耕地退化,改善农田生态环境,提高黑土耕地质量。到2021年,黑土耕地保护示范区建设面积1000万亩,其中落实国家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面积420万亩。到2025年,全省黑土耕地保护示范区面积达到1亿亩,耕地质量平均提高0.5个等级以上,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增加1克/每千克以上。

五、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合力凝聚到位。把农业科技创新摆在首要位置,成立省级农业科技工作小组,统筹调配全省农业科技资源,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各地要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相应工作机构,调动各方力量,协同推动落实。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要成立专家团队,加强对农业科技工作指导,发挥决策智囊作用。

2.加强投入,政策支持到位。发挥政府政策引导作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技推广法》要求,支持各级政府落实农业科技推广专项资金。引导省级重大科技专项优先支持乡村振兴“卡脖子”技术攻关,推动涉农企业直接补贴和免税政策向创新补贴激励政策转变,支持涉农企业与科研院校协同创新,主持或参与承担农业科技项目。引导金融、信贷、社会资本与科技联姻,不断拓宽农业科技创新资金支持渠道。

3.加强创新,活力释放到位。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完善落实激发科技人员创造力机制,建立符合科研规律的项目管理和资金管理制度,赋予科技人员经费使用自主权,对承担关键领域核心技术攻关任务的科研人员加大薪酬激励,使报酬与实际贡献挂钩,对在创造科技成果和成果转化方面做出重要贡献的人才给予重奖。严格落实科研人员成果转化股权、期权和奖励收益分配政策,解决专家和学科带头人“双肩挑”问题,加快推动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

4.加强宣传,氛围营造到位。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渠道,加强对农业科技创新工作的宣传报道,注重总结推广先进典型和经验,每年要表彰一批农业科技工作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培养农技推广十佳标兵,切实引导和形成全社会关心和支持农业科技工作的浓厚氛围。

【文字解读】《黑龙江“十四五”农业科技发展规划》

关联稿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