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大 中 小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浪潮下,要紧紧抓住数字化转型契机。近年来,龙江森工通北局公司以创新驱动发展,积极拥抱数字化浪潮,大力推进智慧林业建设,为这片闭塞的林区注入了新的活力,解锁了绿色发展的全新密码。
数字赋能,构建“智慧大脑”
天际间的卫星遥感传输、指挥中心的智慧数据平台……走进通北局公司生态调度指挥中心,仿佛踏入了一个科技感十足的未来世界。林地耕地、河流水系、管护飞防、苗木培植等各项数据信息在大屏幕上实时跳动,工作人员轻点鼠标,就能对林区的每一处细节了如指掌。
生态调度指挥中心
“平台共设生态历程、生态资源、生态调度、生态监测4个板块,集成森林巡护、成效监测、资源监管等信息化系统,能实现生态资源的总览、总管与总体使用。”通北局公司资源管理部部长朱宇向记者介绍说,依托这个平台系统,通北局公司形成了一张大图总管资源的“大生态”管理格局,实现了“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精细化管理,将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应用于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中,用数字科技重塑了资源管理新方式。
在这里,每个生态护林员的实时巡护时间、位置、轨迹、事件、区域管控等信息都能清晰呈现,数据准确,一目了然。护林员在巡山途中发现问题,只需拍照上传图片或视频,系统就能迅速获取实时信息,方便后方精准施策。同时,平台还整合了林业资讯动态,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野生动植物保护等宣传信息一应俱全,为林业资源的智慧化、科学化、信息化监测监管提供了有力支撑。
硬核装备,筑牢生态防线
在大数据应用场景日益广泛的趋势下,通北局公司搭乘科技发展的“顺风车”,依托4G、物联网、北斗应用等科技力量,为生态保护配备了一系列“硬核”装备,实现了生态环境监管从“粗放型”向“精细化”的华丽转身,让生态监管效能大幅提升。
水雨情监测系统
在群力林场水库,水雨情监测系统正24小时不间断地工作着。工作人员每天都会对设备进行日常巡护,确保其稳定运行。“相较于以往的监测方式,这套系统能对雨情、水情、水位、库容等数据进行准确监测,还能实时监控水库全景和溢洪道情况。”群力林场行政负责人田英林介绍说,系统还具备智能分析研判功能,能自动结合气象、降雨等变化提前发出预警,为林场防汛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有效提升了防汛应急处置能力。
这套水雨情监测系统在上一代监控基础上进行了全面升级,采用4G网络信号,可外接太阳能板供电,利用先进的视频输入设备,实现了水库全域覆盖、监测不留死角。
“自从有了水雨情监测系统,我们的安全运行管理变得非常便捷,可以对水库降雨量、水位、库容、大坝渗漏量、位移等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同时减少了巡库人员安全事故发生概率。”水库工作人员刘德军对水雨情监测系统赞不绝口。
此外,通北局公司还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安装了3套GNSS地质位移监测系统。当两点之间位移超过1厘米时,系统就会自动发出告警信号,提示工作人员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避免因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造成人身伤亡。从传统巡护到智能监测,这些“硬核”装备让通北局公司在防灾减灾工作中如虎添翼,查险精度日益提升,巡险查险变得更加“耳聪目明” 。
科技利器,守护绿水青山
“起飞之前,再检查一下导航点是否刷新……”今年春防伊始,通北局公司八二林场护林员解连伟像往常一样操作无人机开展森林火情巡查监测。飞行过程中,无人机搭载的红外热成像镜头将巡查画面实时传输到遥控终端,为森林防火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无人机
“通北局公司在配备完善森防设施基础上,购置了无人机,并在无人机上搭载了喊话器,在空中进行地毯式巡查和宣传,筑起了防火数字化安全屏障。”通北局公司森林防火部负责人侯汉党说。
数字化融入森林防火是大势所趋,通北局公司把“智慧林业”作为生态建设的战略重点,通过加大无人机在森林防火巡护中的应用力度,与瞭望塔、远程监控系统密切配合,实现了森林防火全天候动态监测 。
与传统巡护相比,无人机可大范围开展森林火情巡查,动态监测林区各种信息,快速进行热点核查,有效制止野外违规用火,预防火灾发生。“如今有了无人机,可以第一时间发现零星火种,提高了森林巡护效率。”通北局公司森林消防大队副队长赵文伟表示。
目前,通北局公司已建成林火视频监控系统8套,配备智能无人机7台。今年以来,全公司范围内已出动无人机巡航160余架次,配合相关部门联合演练6场次。
“我们还在重点进山路口安装了智能语音杆,对进山人员和森林防火情况进行实时监控预警,设置29个远程监控点位,切实筑牢森林防灭火‘安全墙’。我们还将不断探索、完善和创新无人机的拓展应用,确保充分发挥无人机的作用,提升森林防灭火指挥和保障能力。”侯汉党介绍道。
产学研合作,注入创新动能
为了进一步提升智慧林业建设水平,通北局公司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与东北林业大学、自然资源部黑龙江基础地理信息中心分别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借助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研成果及先进技术,探索“智慧林业”建设新路径。
签约现场
三方围绕推动林业科技创新、提升林业管理水平、促进低空经济产业发展、增强示范引领作用等方面进行了深入交流并达成共识。东北林业大学将充分利用自身的科研优势,针对通北局公司生态建设中的各项难题堵点,在林业资源监测、有害生物防治、森林防火、林业信息化、碳汇计量核算等方面开展合作攻关。自然资源部黑龙江基础地理信息中心则将发挥其在卫星遥感、地理信息等技术上的优势,为通北局公司提供丰富的数据资源和先进的技术支持。
“对绵延数百公里的广袤林海进行监测,以往无人机需要数天甚至数周,极大耗费了时间成本。通过东北林业大学的卫星遥感、地理信息等技术,无人机搭载高清摄像头和光谱分析设备,能够精确地监测森林状况,解决传统地面监测在复杂地形和广阔面积覆盖上的难题,显著提高监测的效率和精确度,实现对森林资源健康状况的全方位无死角监控。”朱宇介绍道。
此次产学研合作,将为通北局公司的智慧林业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创新动能,推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在林区的全面应用,赋能林区新质生产力发展,为绿水青山注入更多的数字活力。
“未来,我们将继续深挖数智潜能,推动数字技术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深度融合,擘画全领域改进提升、全地域协同共建、全要素实时共享、全过程监管共治、全方位互融互通的大生态保护蓝图,让这片广袤的林区在科技的照耀下,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机与活力,为实现龙江森工集团‘五年大发展’目标任务贡献通北力量。”通北局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孙红阳说。(图片和视频由受访单位提供 丛秀丽 记者 马一梅 李健)